GPS定位系统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 采用双子座火箭发射4颗试验卫星,卫星运行轨道长半轴为26560km,倾角64度。轨道高度20000km。这一阶段主要研制从1978年到1979年,由位于加利福尼亚的范登堡空军基地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结果令人满意。 第二阶段 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称为“BLOCK I”的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的接收机。实验表明,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利用粗码定位,其精度就可达14米。 第三阶段 1989年2月4日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阶段的卫星称为“BLOCK II” 和 “BLOCK IIA”。此阶段宣告GPS系统进入工程建设状态。1993年底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在一些发达国家,GPS定位系统发展的相对完善,美国为了充分利用GPS系统的商业价值,独霸全球的导航定位市场,近年来对GPS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更新。首先,从2000年5月2日起,停止实施“SA”政策,并将在GPS卫星L2频率信号上增设C/A码。2005年前,在GPS新型工作卫星Block II F上增设第三频率1176.45MHz,以提高GPS动态和静态定位精度。
为打破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独霸天下的局面,开创欧盟空间大地测量和航天事业的新阶段,2002年3月26日,欧盟15个成员国的交通部长在布鲁塞尔决定开始启动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
在国内,“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间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只有两颗卫星,无法达到美国GPS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功能,实现不了三维的实时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方面也不尽人意。
由于GPS技术所具有的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动测量的特点,作为先进的测量手段和新的生产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
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宣布2000年至2006年期间,在保证美国国家安全不受威胁的前提下,取消SA政策,GPS民用信号精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改善,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的精度由100米提高到10米,这将进一步推动GPS技术的应用,提高生产力、作业效率、科学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刺激GPS市场的增长。据有关专家预测,在美国,单单是汽车GPS导航系统,2000年后的市场将达到30亿美元,而在中国,汽车导航的市场也将达到50亿元人民币。可见,GPS技术市场的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