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公司
连云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公司GPS 的发展
1957 年由苏联发射的史波尼克 (Sputnik) 人造卫星,它是人类历史上的颗人造卫星,至第二次大战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无线电实验室成功的开发了精密导航系统,以利用陆地上的无线电基地台为架构,计算无线电波长及电波到达的时间并以三角定位法计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当时的技术来说,虽然误差到达一公里以上,但在当时的运用却是相当广泛。
当苏联成功的发射颗人造卫星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John Hopkims Univer--sity) 展示了可以由人造卫星的无线电讯号的杜卜勒移动现象来定出个别的卫星运行轨道参数,虽然这只是逻辑上的一点小进展,但假如我们能够得到卫星运行轨道参数,那么我们就能计算出在地球上的位置。
1960 ~ 1970 年之间,美国和苏联开始研究利用军事卫星来做导航用途,到了 1974 年,军方对 GPS 做 了整合,即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Navstar 系统。
1980 年代后期开始,所有 Navstar 系统的商业运用均归美国海岸防卫队负责,现在 GPS 已和地面基地台为架构的 LORAN 和OMEGA 无线电导航系统结合,成为美国国家导航信息服务的一环。
连云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公司GPS 实施计划共分三个阶段:
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从 1973 年到 1979 年,共发射了 4 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
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从 1979 年到 1984 年,又陆续发射了 7 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接收机。实验表明, GPS 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
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 1989 年 2 月 4 日颗 GPS 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表明 GPS 系统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1993 年底实用的 GPS 网即( 21+3 ) GPS 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性能好、精度高、应用广的特点,是迄今的导航定位系统。随着全球定位系统的不断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开拓, 目前已遍及国民经济各种部门,并开始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近 10 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 GPS 以全天候、高精度、 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连云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公司欢迎您!